毛蚶又叫麻蛤、毛蛤、瓦楞子,属于动物界、软体动物门、蚶科等,是常见的食用双壳贝类,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。
毛蚶广泛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沿海地区,我国以莱州湾、渤海湾、辽东湾、海州等浅海区资源最丰富,辽宁锦州、河北唐山等地区是毛蚶的重要产地。
一、什么是毛蚶
1、物种论述
毛蚶是常见的食用双壳贝类,别称麻蛤、毛蛤、瓦楞子等,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、软体动物门、双壳纲、列齿目、蚶科、毛蚶属软体动物,广泛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沿海地区,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。
2、形态特征
(1)毛蚶的贝壳中等大,壳质坚厚,双壳膨凸,背侧两端略显棱角,腹缘前端圆,后端稍延长,两壳大小通常不等,右壳稍小,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,壳面放射肋突出且较密。
(2)腹侧有明显的生长纹,外壳覆盖一层深褐色绒毛,壳面和壳内均白色,前闭壳肌痕小、近马蹄形,后闭壳肌痕大、近方形。
3、分布范围
毛蚶广泛分布于中国、日本、朝鲜半岛沿海地区,我国以莱州湾、渤海湾、辽东湾、海州湾等浅海区资源最丰富,其中辽宁锦州、河北唐山、天津北塘、浙江象山港、山东羊角沟等地都是毛蚶的重要产地。
4、生活习性
(1)环境:毛蚶是海洋底栖性贝类,常栖息在浅海的软泥或泥砂质海底,适宜生存盐度约21.0~28.8‰,存活水温约0~32℃。
(2)食性:毛蚶是滤食性动物,食物包括小球藻、圆筛藻、舟形藻等藻类及无脊椎动物卵、桡足类、无节幼体、有机碎屑等。
(3)繁殖:毛蚶大多雌雄异体,个别雌雄同体,卵生,产卵量大,雌蚶一次可产卵250~300万粒,繁殖季节多集中在7~9月。
二、毛蚶的行为
1、节律行为
毛蚶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。毛蚶在初春活动较少,觅食强度弱,胃含物少,大部分是半胃。6月份以后活动频繁,尤其是繁殖前期,由于需要大量摄食,此时毛蚶的活动强度最大。
2、觅食行为
毛蚶为滤食性贝类,主要以圆筛藻、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,桡足类附肢、双壳类卵和浮游幼体等有机碎屑为食。毛蚶的滤食能力较强,一只毛蚶每小时的滤水量可达5升左右。
3、潜沙行为
开始潜沙前,毛蚶自然撒落在底质表面并开始准备伸出斧足,此阶段平均用时15~25分钟,其间毛蚶基本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。
4、移动行为
毛蚶为底栖贝类,移动性小,几乎终生生活于固定区域内。与成蚶不同,稚贝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,其在泥层表面移动爬行时,可爬行20厘米以上;其在水泥池池壁爬行时,可爬行100厘米以上。此外,稚贝还具有一定的自行移动的调节能力。在光线直射条件下,附着在阳面的稚贝逐渐向背面移动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服务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服务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